科创转型显效等亮点纷呈 beat365官方网站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02
 beat365上交所4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公司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35.89亿元,同比增长6%;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284.68亿元,同比增长28%,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同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已公布2022年报的境内5067家上市公司当年共实现营业

  beat365上交所4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公司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29%;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35.89亿元,同比增长6%;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284.68亿元,同比增长28%,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同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已公布2022年报的境内5067家上市公司当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1.5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5.63万亿元,同比增长0.8%,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分板块看,科创板全年营收增速领先,达29%;创业板净利润增速领先,达11.3%。

  受访专家对央广资本眼表示,作为国民经济基本盘,中国上市公司在去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科创转型、绿色转型、全球化、公司治理现代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整体质量、结构、生态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一大亮点就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转型显效。新增长动力浮现,科创板、创业板营收和利润领先全市场,引领科创转型。”中国社科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平对央广资本眼说。

  2022年,创业板、科创板和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北交所上市公司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0.4%、29.0%和22.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科创板大于100亿元市值的公司2022年营收增速高达40.0%。而从扣非净利润增速来看,2022年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实现24.2%、8.7%和6.9%的同比增速beat365官方网站。“科技板块业绩触底出清中。”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海晨对央广资本眼作出如是判断。

  科技创新板块业绩亮眼的背后,是科技研发投入的提升。在创新板块公司的引领下,广大上市公司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中积极作为,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研发投入持续保持高水平。

  2022年,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2.32%,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三个创新板块中科创板平均研发强度最高(10.53%),全市场高技术制造业公司研发强度达6.71%。

  不仅于此,上市公司还充分发挥需求牵引主力军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底累计披露专利数量超140万个,较上年增长17%以上。积极凝聚科技研发人才,2022年上市公司披露研发人员共257万人,全力推动各产业补链强链升链延链。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也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为企业离市场最近,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优等生’,集中全社会的资金,理所应当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对央广资本眼说。

  根据年报数据统计,2022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共实现增加值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4.9%,占GDP总额的15.1%,占比进一步提升。其中88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增速高于全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2022年上市公司全员生产率达62.1万元/人,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社会数据的4倍以上。

  与此同时,2022年新上市公司中,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354家beat365官方网站,占比83%。全市场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超过2500家,市场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供给驱动的重要转折时点,而供给的力量就需要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继续推进,预计科技类相关行业正在向快车道上行驶。”周海晨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建设不断深化,人工智能产业趋势逐渐明确,中国科技公司也有望在算法和技术方面不断地研究和创新,科技板块(TMT)在经历2022年业绩下滑之后,2023年预计业绩迎来强改善。”

  “绿色转型中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发展快,中国的绿色转型制造凸显了全球的领先地位。”张平评价说beat365官方网站。

  2022年,能源结构转型带动新能源领域多行业发展迅猛,光伏、风电等装机规模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动力电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光伏、新能源汽车板块公司整体营收增速达57.7%、27.4%。

  周海晨表示,新能源产业链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行业供需两旺。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至30%附近,光伏、风电装机同样保持两位数以上高增长,新能源相关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典型的电力设备2022年营收增速高达45.6%,扣非后净利润增速高达30%,盈利能力以ROE来看也超过14%。

  就科创板而言,新能源公司覆盖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依托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行业高景气背景下,业绩增长亮眼,合计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46.94亿元和423.79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2%和112%,充分彰显科创板绿色经济的成长活力。

  而北交所新能源相关产业公司平均营业收入44.24亿元,同比增长103.33%,平均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增长53.90%。

  此外,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沪市主板公司从上中游光伏设备、到下游光伏发电企业,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覆盖”。主要光伏发电公司全年合计完成发电量约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带动全产业链业绩攀升,产业链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1%、102%。产业链协同发展还催生出一批龙头企业。

  “过去几年,中国先进制造板块体现了我国‘硬实力’,新能源产业链技术水平引领全球,预计2023年平稳发展,并在创新技术(例如储能、新型光伏电池等)方面持续突破。”周海晨说,“展望未来,能源转型将长期贯穿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而我国此前在产业中的深厚积累也将为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出海打下坚实基础。”

  在新冠疫情反复跌宕、“三重压力”持续等困难之下,2022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仍能保持韧性增长,出口功不可没。

  “制造业和出口相关保持较好的韧性,海外业务占比超30%的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增速超10.3%,远超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制造业、出口相关的上市公司在A股中占据较高比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开源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对央广资本眼表示。

  2022年,出口对上市公司业绩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而很多优势公司也加快了国际化布局。

  正是因为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沪市主板公司对外贸易在2022年实现了较快增长。956家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企业在境外创收6.24万亿元,同比增长20%,创利5919亿元,同比增长23%。一批公司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海外业务持续发展壮大。一批沪市公司依托扎实的核心技术积累实现产品出海、技术出海。

  伴随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实现新突破,外资保持对境内市场高关注度。一方面,境内资本市场对于境外资本的吸引力不减。2022年末,沪市主板以沪港通、QFII、RQFII为代表的外资持仓规模达1.64万亿元,全年外资净买入合计约928亿元,外资增持公司数量达892家。另一方面,沪市主板公司积极拓展境外融资渠道。2022年,共有19家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发行海外债1621亿元;16家沪市主板公司披露发行GDR公告。

  外汇局数据显示,中国逐步成为新兴经济体吸收证券投资的主力。2022年,股权投资净流入344亿美元。主要渠道为:沪股通和深股通渠道净流入资金131亿美元;非居民投资我国机构境外发行的股票或GDR形成净流入121亿美元;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 及RQFII)渠道投资我国境内股票市场净流入84亿美元。

  国企改革见成效,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中,是2022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大亮点。

  “2022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央、国企的经营效率和效益确实得到了质的提升。”周海晨说,“从上市央企来看,在面临诸多内外部压力的2022年,A股上市央企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仍然能够稳定在正增长水平,分别达到8.0%和4.5%,均高于同期A股整体水平,体现出央企在经济有下行压力下依然能够稳定地发挥出‘压舱石’的作用,为整体经济良好运行提供韧性。”

  另外,从盈利能力来看,上市央企2022年的ROE依然稳定在9%以上,达到9.5%,同样高于同期全体A股的水平,这也是改革提质增效的具体表现。“未来,面对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世界,央企将持续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继续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周海晨说。

  程凤朝表示,2022年年报显示,国有企业总资产规模达到328.74万亿元,占GDP的271.64%,对国民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379家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24.69万亿元,净利润1.30万亿元,以7.48%的数量,贡献了34.52%的收入和23.09%的利润。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3197家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共实现营收16.50万亿元,净利润0.88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3.2%、1.9%。

  “总体来看,自然人控股上市公司占总量的55.35%,贡献了22%的收入、14.56%的净利润、34.94%的研发投入、35.57%的员工数量,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无可替代的力量。”程凤朝说。

  在经营业绩改善的同时,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在张平看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向现代化迈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册制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上市公司有进有出,退市常态化;上市公司分红1.8万亿元,超过了再融资9千亿元,为长期投资打下了现金分红的基础;更多的上市公司作出了ESG自我承诺,其比例不断提高。

  全面注册制下,优质科技创新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大动力。2022年全年共有退市公司51家,其中强制退市42家,超过退市改革前10年总和,常态化退市局面基本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年报现金分红金额创历史年度新高。积极回报,用真金白银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投资者已成全市场新风尚。3413家上市公司实施或公布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占比67%,合计现金分红达1.89万亿元,平均股利支付率30.3%。27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工商银行分红金额超千亿。

  此外,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比例进一步提升。逾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34%,家数较去年大幅增加,A+H、央企控股、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率领先,银行、非银金融等行业ESG相关报告发布率超80%。

  一季度,预期改善,信心加快修复。境内上市公司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17.03万亿元,净利润1.60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2.0%。

  “2023年中国经济将走出疫情,整固前行。第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上半年经济增速预计6%,而经济的恢复利好上市公司。从上市公司的一季度披露的业绩看,高质量转型依然强劲,科技和绿色发展,以及全球化步伐依然很强劲。”张平说,“不过中国经济仍有挑战,必须加速自主创新,重视以创新驱动和绿色节约战略为主导,促进企业的内生增长,保持企业利润区,适应新的更为复杂和变化的经济环境。”

  孙金钜则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动,更优质的公司更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而劣质的公司则能比核准制下更容易退出市场,整体来看能更好地建立起优胜劣汰的市场筛选机制,对中长期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会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以及推进产业升级等措施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预计A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石油石化)扣非净利润增速自一季度见底回升,后续有望逐季上行。”周海晨说。

  程凤朝表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而随着政策预期、人民币汇率、经济基本面等拐点逐次出现,2023年A股将全面开启复苏趋势。科技行业将会持续增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新兴技术等领域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的增长引擎。

  程凤朝说:“创新和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推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国内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在注册制改革全面启动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理念得以持续贯彻落实,资本市场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央广资本眼)